回首頁

急救!救命!
腦中風研究院
腦中風計日療效
腦中風後遺症

搶鮮醫話
雜病實戰
名人針灸病房
名醫風範

養生館
山水台灣
人文花園
臨床針灸教學
針灸經典著作

腦中風計日療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兩度腦中風,兩度針刺急救        /吳子平

 

 

首次輕度腦中風後,第4天急救;第二度腦中風,當天2小時後急救。

 

      何○俊先生,男,58歲,沙鹿鎮人,無業。是學生何○儀的親人。1999年4月16日(五),自覺中風,左側口角右歪,流口水情形雖不嚴重,但言語不暢。左手、左腳麻木,可以行動,但較無力。前往沙鹿光田醫院,血壓高達160汞柱。打針抓藥。四天時間過去,一直未見改善。

        4.19(一)上午6:30,特別緊急連繫求援,直接連絡筆者後,告知趕緊來診處理。手足俱麻,初期腦中風的現象。經一番蹉跎,在上午8時到達。先量血壓後,緊急放血處理,約僅十餘分鐘,頭部、左手、左腳,即告不覺得麻木。由於患者屬實熱型,一直冒汗,天氣又熱,惟恐其排斥或暈針,因而處理過程格外小心。

  史:

1.先生為筆者學生的伯父。七歲時曾患過腦膜炎,導致左手手指扭曲難以控制,左腳比較拘緊。屬於中度殘障,無法就業工作。

2.平日即有高血壓症狀。此次出現頭昏、手腳麻木情形,深表緊張。雖經西醫打針、吃藥療治,連續三天,仍然依舊,血壓沒有下降,麻木照常。手足拘緊情形,較以前嚴重。

3.患者自訴平日不煙不酒,飲食正常適度,沒有嚴重不良習性。只是一年前有過腸出血病症。血壓高已有多年歷史。

  訴:

1.患者雖無高血壓病史。但應屬於「邊緣性高血壓」患者,病況原本並不嚴重。卻因不知名原因,血壓驟升至160汞柱。左側手足麻木,已呈現輕微中風現象。

2.在光田醫院住院期間,雖經連續四天診治,手足麻木現象,仍然沒有改善。

  :高血壓導致初期腦中風症狀。雖靠藥物控制,但威脅猶在,

  :降壓除瘀,通經除痺。

  程:

1.患者於上午8時前來,血壓160-118,明顯偏高。

2.經緊急放血,包括十宣穴人中穴大椎四穴放血處理。約十分鐘後,降為148。但仍不理想。便續針刺「降壓三針」──雙側風池陽陵泉合谷,以期穩定血壓。

3.約經20分鐘時間,重新量度,血壓降為125-90,已呈正常。患者並自云:「手足感覺正常,已不再覺得麻木。」

4.三天後追訪,沒有任何異狀,血壓狀況持續維持正常。

5.這是當場見效的一個具體實例。

  想:

1.「邊緣性高血壓患者」,有時候無法明察其原因。而針灸的好處,在於「急症急效」,只要是實症中風,經由標準的急救手法,往往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!當然,最主要的是掌握時效,分秒必爭。不容病情蔓延、惡化。

2.先生連續兩次發生腦中風現象,間隔約十個月。體質及生活習性有賴小心防範。

3.能夠得到患者連續兩次的信任,且能及時處理緩解,不致留下任何後遺症,針刺急救的功效,應予肯定。

  錄:先生第一次中風時的血壓紀錄

          血壓狀況     
1999.4.19(五)

8:10

8:40

9:10

169-98

159-96

154-90

左側中風。約11小時後來診。左手左腳麻木,左臉頰略有歪斜,口水失控,言語障礙。血壓偏高。先放血處理。手腳即稱不麻。口水亦可控制。針灸

 

按:先生2000.2.20第二度中風來診時,自云上次前來放血處理後,一切順利,完全沒有中風後遺症現象。事隔十個月之久,獲知此一訊息,十分欣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先生第二度腦中風2小時後急救)

        2000.2.20(日)上午8:30筆者突然再度接獲先生家人來電。表示先生早上起床後,自覺頭昏、左邊手腳覺得沉重,有些不適。已有三天感冒,服藥控制。但血壓均高達160以上。內心警覺,9:45來診。

附錄:先生2000.2.20(日)第二次中風當天的血壓變化紀錄

日 期時 間血壓狀況     
2000.2.20(日)

9:45

10:30

10:40

163-89-50

142-89-82

132-87-78

自感左側有中風跡象。約2小時後來診。左手左腳麻木,血壓偏高在160以上。先以「大椎」四穴、十宣穴放血處理。手腳即稱不麻。再加兩側肩井放血拔罐。(因患者仍未進早餐,故未針灸。)處理約一小時後,血壓正常。威脅全解。下樓時,自稱手腳輕快。又是一則完美成功之急救案例。


 
 

腦中風研究院、針灸傳奇生活館 
諮詢專線:0911-812307 吳子平 教授 
電子郵件:jwu1024@ms14.hinet.net

 
Copyright 2008 stroke腦中風研究院、針灸傳奇生活館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and planning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