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風後,更需要心理的健康! /吳子平 腦中風患者,身心同時受創。身體的復健,屬於醫療範疇,由專業的醫事人員負責;而心理的醫療健康,則有賴於患者自身的正向思維,以及家屬親朋們的關愛、扶持,迎向未來長遠的復健療程。 最具體的正向面對腦中風的病患典範,首推台灣政府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!他在罹患出血性重度腦中風、接受手術開刀、保住生命之後,走出病房,誓志發心,以自身的切膚之痛,做公益廣告,苦口婆心勸導一般民眾,平日都應做好量血壓、控制血壓的課題,避免及減少腦中風的發病。這就是病患心理建設最健康的典範。 孫運璿先生的腦中風,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一頁病史實例,當年在政界如日中天的他,曾經是蔣經國總統口袋裡不二人選的接班人,但在中風之後,物換星移,一切如明日黃花。電視鏡頭前的他,坐著輪椅,半身不遂,口齒咬合不甚俐落,口音不甚清楚,他以腦中風長期患者的切身之痛,提醒台灣國人,尤其是中老年人,隨時隨地,做好腦中風的預防……。 沒有任何人願意病痛的到來,尤其是腦中風這種「一人中風,全家發瘋」的病症,身體的痛苦受苦之外。還有更為嚴峻考驗的是,長期行動不便所造成的生活品質問題。當然,面對半身不遂的身體病況,在現有的醫療之中,本網站從無數的案例對照比較中,最推薦的,仍是針灸療法。 「中風前兆」的心理認知 心理方面,有些精神科的醫師,認為腦中風的成因,來自「人生的無力感」,也就是說,當某人面對命運時,產生極大的無奈、不確定感,潛意識裡,這樣的無力感日積月累,而他又無法放下、轉移、無力改變時,就已形成腦中風的前期了。 這個人缺乏彈性、硬化的血管,正象徵他的心理思考習慣的缺乏彈性,活力不再。他的人生中,極度無力感的區域,擴張擴張再擴張,不知不覺,也正與他腦部即將發生的缺血性中風的發病區域,正好相互對應……。 再更進一步引申精神科醫師的論點,這個人在肢體上發生的病變,其實早就在他的心靈之中,已經存在,進而可能逐漸「惡化」;只是,他本人欠缺心靈的「慧根」,因而無法及早預防,無法及早「覺知」,透過自我的心靈靈力,「覺察」到身體的中風機率、以及發病的時間先後、病況的輕重程度而已。 誠然,在腦中風患者發病之前,一般人容或無法具有是項未卜先知的「靈能」,不過,在發病之後,整個的生活,陷入極度不同於以往的情境,痛定思痛,中風患者在身體不便,活動空間大受影響的情況之下,重新做好心理建設,病患的「心靈」覺知,就整體復健的意義而言,心理的部分,絕對是遠比生理病痛的醫療與整治,來得更為重要的「健康」要求。 心靈學家強調,「先進的醫藥技術,並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病痛;唯有從心出發,傾聽其間的掙扎障礙,才能幫助我們化解病痛,打造健康的人生……。」強調從心靈出發,套一句俗話說的:「你的心有多寬,你的世界就有多大。」身體的健康,正向思維、思緒更為細膩、爽朗、開展,坦坦蕩蕩,迎向燦爛陽光的勇氣,也許,「心想事成」不是夢。 心理指導生理的健康 開發腦細胞的潛能,從心靈的健康著眼,多做正向的思維,常保喜樂,善盡慈悲仁厚的之心,或許,心靈的修為,懷抱健康喜悅的心境,積極、樂觀、進取的心情的流露與散發,都有助於一個腦中風患者的復健。 「喜樂的心,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,使骨枯乾。」(《聖經》)對於所有病況輕重程度不一的腦中風患者,心靈世界的重建、轉移、提升,無需自閉、退縮、逃避,無疑地,「常喜樂」的心情境界,影響著生理細胞的能量活力,追求生理健康之前,先追求心靈的健康,的確是腦中風患者自身最大的、最重要的生活課題! 「生命脆危,相待慈悲」,任何一位腦中風患者,所最需要的,不外乎親情與真情的關懷。多與患者相處,多與患者作伴,細膩、柔情、溫馨、體貼,在漫長的復健期間,真心相待、真誠相待,說說笑笑,只有更多更多的愛與關懷,可以增強患者的信心,展現生命的活力,發揮生理的能量,重燃人生的希望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