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名醫風範
朱震亨 朱震亨,字彥修。因世居丹溪,故人稱朱丹溪,或尊稱為丹溪翁。公元1281-1358年(元至元18年—至正18年),元代金華(今浙江省義烏縣)人。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,倡導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說。創「陰虛相火」病機學說,善用滋陰降火的方藥,為「滋陰派」的創始人。朱震亨自幼好學,初習舉子業。後因母病脾,求醫無效,乃奮發學醫,並深入研究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古典醫籍。學了五年,便能臨證,為了進一步提高醫術,他外出浙江,走吳中、抵南徐、達建業,以訪求名師,在他四十四歲時又跟隨羅知悌學醫。羅是當時名醫,世稱太無先生,其學得劉完素之再傳,旁通張從正、李杲二家學說。丹溪盡得其學,並有機會吸收三家學說之長,融會自己的心得,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,自成一派。朱震亨與劉完素、張子和、李東垣不同,朱丹溪生活在南方,生活年代較前三人為晚。當時因連年戰爭,南京統治者腐敗無能,苟捐雜稅極重,增加了人民群眾的負擔,營養條件很差,身體柔弱,加之江南地土卑弱,氣候炎熱,濕熱相火為病甚多,病家多易傷陰。但是,當時醫界盛行用辛燥藥較多的《局方》治病,非但治不好病,反而加重病情,甚至造成死亡。為了糾正這一偏向,朱氏用清滋之品,頗能見效,因而自然就提倡養陰之法。再則,朱氏從師於羅知悌,而羅的學術思想,主要來源於劉完素(當然亦旁通其他二家),劉對病機的認識重在火熱,倡用寒涼藥以降心火、益腎水。朱氏自然亦就受劉氏學說影響較大,繼承並發揚了劉氏學說,對其學說的不足之處——益腎水,作了深入研究,認為「陰精」在人體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,因而非常重視養陰。並創立了「滋陰派」學說。朱震亨一生,活了78歲,死於公元1358年。他所創立的養陰派學說及其著作,大大豐富了中國醫學對病因、病機的認識,及處方用藥的內容和範圍,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,受到後世醫家很高評價,亦為國外醫家所重視。朱震亨之學,在深入研究《內經》的基礎上,繼承了河間、東垣學說,又據其所處的時代,地方疾病的特點,提出了新的學說,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內容。其學說特點大致有三:1. 闡明相火的生理與病理,探討了相火對人體的重要性,並說明相火妄動的危害。後世論相火者,多根據朱氏之說而加以發揮。2. 在相火論的基礎上,創立了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學說,強調「養陰」在養生和治療上的重要性,因而創立了「滋陰派」。後世溫病學派受其影響頗深。3. 丹溪臨床經驗豐富,在雜病方面,闡明瞭氣、血、痰、郁等病機理,豐富了臨床醫學的內容,並經過他的弟子們的發揮,使朱氏之學對後世內科學有深遠的影響。關於對相火的論述,朱氏學說,主要有兩點:其一,強調相火為人身動氣。丹溪說:「火內陰而外陽,主乎動者也,故凡動皆屬火。以名而言,形氣相生,配於五行,故謂之君(火);以位而言,生於虛無,守位稟命,因其動而可見,故謂之相(火)」。從中悟出了動氣即是火的道理。這與後世薛立齋、張景岳、趙養葵所說的命門火的意義相同。如朱氏所說:「天主生物,故恆於動,人有此生亦恆於動,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」。這句話的意思,是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,無不根源於相火。丹溪之相火,主要指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。而相火是源於肝、腎,為其所司,分屬於心包絡、膀胱、三焦、膽等腑。其二,強調相火妄動,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重要性。認為相火既為生命活動的動力,因而它和心火一上一下,一君一相,皆為生理之常。如果相火出現異常而妄動,則病變叢生。關於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這是丹溪學說的核心。其所謂「陰陽」,首先指氣血而言。其次,指腎陽腎陰。是基於其對相火的認識的。他認為飲食不節和色慾,可以造成相火妄動,因此,要人節飲食,戒色慾,不使邪火妄動,保持陰平陽秘。並在他的《格致余論》中,首列《飲食箴》與《色慾箴》兩篇,強調平時注意飲食起居的重要性,提醒人們注意養護「陰分」,而創設了大補陰丸等著名方劑,為後世醫家所喜用。由此可見,丹溪所指「陽常有餘」,主要指的是情慾方面的因素導致的相火妄動而發生的病變,並非指人體真陽而言。從而,悟出了保護陰精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也悟出了節飲食,保護脾胃的重要性。他認為「胃氣是人之所以賴為生者也」,病邪雖實,而胃氣傷者,亦勿使攻擊,因而在臨證時,除注重養陰外,亦常用氏、參、術等溫補中土之品,大概這一點是受東垣學說影響所致。關於辨證施治,丹溪是有很多獨到見解的,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。對一些雜病,他以氣、血、痰、鬱為綱,氣用四君,血用四物,痰用二陳,鬱用越鞠。以六氣致病為目,加減變通,得心應手,從而分辨標本先後、地土方宜來審病求因,這是一種較為科學的辨證施治方法。如他論中風,認為東南之人,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在治療上,主張分氣虛、血虛、挾水濕幾型,有痰治痰為先,次宜養血行氣等原則。論痛風,認為主要是由於血熱而感受風寒與濕邪,致使血凝氣滯,經絡不通。治宜疏散寒濕,開發腠理,其血得行,與氣相和,其病自安。論疝氣,他與前代醫家總以疝氣為寒證者不同,認為是濕熱內郁,寒氣外束所致。論吞酸吐酸,認為由濕熱郁遏,致肺胃之氣失降所造成。論六鬱,認為諸病多生於鬱,有氣鬱、濕鬱、痰鬱、熱鬱、血鬱與食鬱之不同,且制越鞠丸,通治諸郁,為後人廣泛應用,行之有效。關於滋陰降火法的臨證應用,朱氏是有很豐富的經驗的。他對邪火亢盛而陰精不足之證,慣用降火之劑,反對濫用辛燥之品。至於養陰一法,雖為朱氏所首創,但未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,直至後世溫病學派的出現,才逐步完善了這一理論。朱氏在學術上不墨守一隅之見,除滋陰降火外,也善於溫補。他曾用黃氏附子湯、黃氏白術湯,治癒鄭兄的病。用補血溫血法,治癒東陽傅文的病。用峻補法,治癒徐婦難產。這些都足以說明丹溪在醫學上是比較全面的。另外,朱氏對《內經》「不治已病治未病」的理論也有所發揮,強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,作到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。這種積極的防病觀點,對保障人們健康,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,豐富了中國預防醫學理論。朱震亨一生,著述很多,主要有以下幾部:《格致餘論》一卷,成書於公元1347年。主張人身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闡明養陰療法,為丹溪學術思想的代表作。《丹溪心法》,成書於公元1347年,全書共五卷,分一百門,包括外感、內傷、外證、婦科、幼科等。前有十二經見證等六篇,後附「丹溪翁傳」。《金匱鉤玄》,成書於公元1358年,全書共三卷。為治療雜病之書。末附「火寧君相,五志具有論」等醫論六篇,為戴原禮所加。 《醫學發明》一卷。是一部隨筆雜記,對醫理、本草、方劑、治法均有論述。《局方發揮》一卷。以問答體裁,討論了三十多個醫理問題,從理論上分析了方藥的使用、作用,立論亦多從「滋陰降火」著手,著重闡發了「重養陰」、「戒燥熱」的學術見解。另外,還著有《本草衍義補遺》一卷。《素問糾略》一卷。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