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名醫風範
葉天士 葉天士,名桂,字天士,號香岩。公元1667-1746年(清康熙6年─乾隆11年。一說生於1665-1745年),清代蘇州(今江蘇省蘇州。一說他是清.吳縣)人。葉天士對溫熱病,甚有研究,奠定了中醫學「溫病學」基礎,創立了溫熱學派。葉天士的祖父紫帆,父親陽生,都是當時有名的醫生。在葉天士14歲那年,死了父親,家境很困苦,就放棄了讀書應舉作官的道路,而專攻醫學。因其出身於世代業醫的家庭,有著濃厚的醫學氣氛,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,他酷愛醫學。從十幾歲起,就到處打聽良醫,拜為老師。他學習虛心而刻苦,善於吸取各家之長。據傳說,葉天士的老師,多達17人之多,為其在學術上的成就,打下了良好基礎。後來,他成了很有名望的醫生,但仍不忘學習,仍能虛心向別人求教,甚至比他名望差的,或經驗不太豐富的醫生,也是他求教的對象。有一次,葉天士診治一位患者,認為已經不能治了,遂讓其家人抬回料理後事。沒料想,過了一年,偶然又遇到了這位患者,葉天士感到很驚奇,經過詢問,才知那位患者在抬回家的路上,路過金山寺,被一和尚將病治好了。聽說後,葉氏第二天,就親自奔赴金山寺訪到這位和尚,拜其為師,學習醫術。又如葉氏在晚年時,名望已經很高了,但其母患下痢,經自己及很多有名的醫生看過後都無效,後聽僕人講,後街有一姓章的年輕醫生,平時經常「吹噓」說自己比葉氏醫術高,他聽到此言,非但不生氣,反而將章請來為其母診病。結果病很快就痊癒了。葉天士除了以重金酬謝外,還逢人便講章的醫術比他高。正因為葉天士能不恥下問,博采各家之長,才使他的醫術得以不斷提高,並且有著很深的造詣。葉天士臨症,「治方不出成見,其治病多奇中」效果很好,他的獨特專長:一是治療時疫傳染病,二是治療痧痘。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,在辨證施治方面,勇於打破前人常規,因而療效很好。如他治療痧痘的方法,就和當時一般醫生常用的理法方藥不同,小兒高燒的物理降溫,將患兒置于鋪席子的泥土地上,這一方法的最早記載,就出自葉氏的著作。關于對流行性外感熱病的治療辦法,他更是一反「傷寒學派」的常法,提出了「溫熱論」的學說,創立了「溫熱學派」。開闢了清代醫學的另一成就,至今大江南北的一些醫家,在處方用藥上,還保留著葉氏學說的影響。葉天士的醫術雖然很高,但很謙虛,他不願意將自己不成熟的意見著書立說遺害後代。再加上一生忙於診務,因而著作甚少。雖然活了八十歲,但其親手所寫的著作,很難找到一部。現傳《溫證論治》一卷,也是他的學生顧景文,根據他的口述筆錄而成的。後來章楠將前一部分改題為《外感溫熱篇》,後一部分為《三時伏氣外感篇》,相傳《幼科心法》一卷,為葉氏手定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十卷,為其門人所輯。另外,如《本事方釋義》十卷、《景岳金書發揮》四卷、《葉氏醫案存真》三卷、《幼科要略》二卷、《葉天士女科》等,根據文辭,體例,用藥習慣等,恐怕不一定為葉氏所著,或出自其學生、或出自他人假葉氏之名所著。葉天士治學態度,是非常嚴謹的。除了他不隨意著書立說外,在他臨死之前,還叮囑親友,不要胡亂服藥,以免影響健康。並說:「作為一個醫生,要多學習,多見聞,然後才能對社會有益。」並把不按病症投藥的醫生,比作「用刀殺人」一樣。葉天士的學術思想主要有兩點:一是對溫熱病的貢獻,二是對《脾胃論》的發揮。葉氏對於「溫熱病」的研究是很深的,在闡發溫熱病的病機和辨證施治等方面,都有卓著的成就。以下列舉葉氏的主要成就:1. 認為溫熱與傷寒雖同屬外感,但二者是有區別的。傷寒之邪,是由皮毛而入,由外而內、由陽而陰,進行傳變的。而溫病之邪,卻由口鼻而入(較前認識大大提高了一步),首先侵犯肺臟,因而見之肺所主的衛外皮毛受累的發熱、惡寒,頭痛、脈浮等表證。溫邪的特性是最易傷陰,易熱化,其傳變途徑有二:一為傳氣分,一為傷營血。傳氣為順,傳營為逆。在治療上,傷寒應從表到裡,先用汗、清、下、和諸法,而後施溫補。而溫病,應先辛涼宣透,清解風熱,使風因宣透而不易化熱,熱無風扇而證減。至於濕邪粘滯,如與溫熱相併,每致熱蒸濕鬱,遷延難愈,且易壅閉清竅,因此,在治療時,應注意滲利濕濁,濕濁得化,則蘊熱自除。故葉氏云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溫邪化熱最速,未傳心包,邪尚在肺。肺主氣,其合皮毛……,或透風于熱外,或滲濕于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矣。」這些對溫熱病機的認識和辨證施治要點,為後世溫熱學派的發展,開拓了廣闊的前景。2. 葉氏提出:「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,可冀其戰汗透邪,法宜益胃,令邪與汗並,熱達腠開,邪從汗出」,這是葉氏對邪傳氣分病機的認識及辨證施治要點。他認為,溫邪既由口鼻上受。其傳變規律當然是由上而下,因而,在肺之邪,若不逆傳心包,當然應遞傳于胃。其治療方法應清熱攻下。這裡葉氏提到「戰汗」,即溫熱稽留氣分已久,只要尚未內結胃腑,仍可采用「背城一戰」的汗法,使邪出肌腠而解。也就是說,當邪尚未傳入營分,稽留氣分不解者,不宜早用清營,以免引狼入室,只可助益胃津,促其戰汗而解。根據葉氏經驗,若正虛邪實,一戰不解,還可以再戰而愈。只是在戰汗期中,勿擾元氣,須安適靜養,待其正氣來復罷了。3. 關于溫熱入營,葉氏認為,溫邪入營,善變而多危,若出現發疹,煩躁,甚至神昏等熱灼營血,擾亂神明的「逆傳心包」證狀,其治療不可用一般清氣之藥,而應以清熱涼血。若身熱不退者,是胃陰不足,不能制勝餘熱之故,可以甘寒助胃陰之法獲勝。但此法亦非絕對;葉氏還有「透熱轉氣」一法,用于部分邪熱入營,而氣分症未解者,以使溫邪復出氣分而解,藥如犀角、玄參、羚羊角等。涼血清熱,保津護液,是這一階段的治療大法。4. 葉氏認為溫邪留于三焦,不同于傷寒少陽證治。少陽是表裡的樞機,而三焦是上、下的樞機,故病在少陽,當以和解表裡:而邪在三焦,治以分消上、下為宜。故葉氏說:「氣病有不傳血分,而邪留三焦,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,彼則和解表裡之半,此則分消上、下之勢,隨證變法,如近時杏、朴、蘇等類,或溫膽湯之走泄,因其仍在氣分,猶有戰汗之門戶,轉瘧之機括也。」說明溫邪羈留三焦,仍然未離氣分,故當分消上下,方能使邪出而解。5. 關于邪入血分,葉氏認為是由邪在營發展而來,證相近而熱愈深,危害大,變化多。如熱耗肝腎之陰,則為風動痙厥。熱博瘀傷,宿血,則為發狂之證。熱邪逼血妄行,則為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溺血等。葉氏主張宜用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,以涼血散血、(按:邪入血分,在臨床上已十分危重,即使用了上方,亦恐難以收效。故後世吳鞠通在葉氏的理論基礎上,又發展了大定風珠、三甲復脈湯等,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豐富了這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。並提高了治療效果)。6. 關于葉氏首創的衛氣營血、三焦辨證的治療方法,經過幾百年的臨床實踐,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溫病學理論,其理法方藥至今仍在指導著中醫關于絕大多數溫病和傳染病的治療。後來,中醫學“溫病學”理論得以發掘整理,發揚光大,並用現代科學的方法,對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整理。在臨床方面,用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方法,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、流行性腦膜炎、鉤端螺旋體病、出血熱流行性感冒、細菌性痢疾等病種,療效很好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7. 葉天士除在溫熱病學方面,對中醫學有很大貢獻外,對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也很有研究和發揮。他說:「內傷必取法乎東垣」。可見葉天士樂於對內傷雜病的認識,是基于東垣學說基礎之上的。從這一意義上講,也可以稱其為「補土派」一員。然而,他對脾胃的認識,又較之東垣大大前進了一步。如他對虛癆咳嗽所出現的形肌日瘁,食減,自利,腹痛,寒熱等證,認為由脾胃受傷,氣不攝陰所致,不必治嗽清滋,而要選用戊己湯(黃連、白芍、吳茱萸),加五味攝陰已足。若久咳傷陰,致土不生金之臟陰血液傷極者,宜用益氣甘溫藥調養之,自有「有形生于無形」的妙用。8. 對于久咳不已,冷熱皆能致病者,認為宜以辛溫、辛涼,佐以甘溫護中,可獲培土生金之效。若痰飲咳嗽,是由于脾胃氣怯,不能養肺所致。在治療上,只需溫補調節脾胃之氣,使水濕得以運化,飲濁不得泛溢,而肺金職司便有了權能,病可自愈……等。又如治療積聚停飲,葉氏認為要在祛邪同時,佐以溫中。治療脾腎虛泄,葉氏認為補腎不如補脾,使中宮陽氣稍蘇,下焦之元真亦因之而漸蘇。而治小兒驚疳、積食、風癇,主張安土熄風…等。溫中,補土,或調理脾胃,或守護中宮,凡此種種,均在說明一個重點:葉氏是非常強調後天之本──脾胃在人體生理和發病過程中的作用的。9. 治療上,非常重視調理溫補脾胃的重要性。因而,在論述仲景少陽小柴胡湯時,引用其中有甘平之藥,說明守護中宮,在協助袪邪方面的重要性。諸如此類議論,在葉氏及其弟子所著的有關雜證的書籍中,是屢見不鮮的。在說明脾胃與其他臟器關係方面,葉氏理論較之東垣學說,也有很大提高。東垣在這方面,僅僅提出了「肺之脾胃」和「腎之脾胃」。而葉氏則認為脾、胃與心、肝、肺、腎,都有密切關係。除肺、腎及脾、胃外,又提出「心之脾胃」、「肝之脾胃」等,要「認清門路,寒熱溫涼以治之,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熱藥」。其理論除補東垣學說之不足外,而且為後世「補火生土法」,尊定了學術思想的基礎。10. 在學術上,因其推崇東垣而重視脾胃,因而,對張景岳獨重腎氣的觀點,頗有異議。認為命門為先天之本,脾胃為後天之本。未生之前,命門之氣是重要的,是推動胚胎生長發育的重要力量。既生之後,形體的生長發育,就必須賴于脾胃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。故經云:「人受氣于谷」。葉氏在用藥上,也很注意吸取各家之長,拋棄各家之不足。他曾說:「劑之寒溫,視疾之涼熱。自劉河間以暑火立論,專用寒涼。東垣論脾胃之火,務必溫養,習用參附。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說,又偏于寒涼。嗣是宗丹溪者多寒涼。宗東垣者多溫養。近之醫者,茫無定識,假兼備以幸中,借和平以藏拙,甚至朝用一方,晚易一劑,而無有成見。蓋病有見症,有變症,有轉症。必灼見其初終轉變,胸有成竹,而後施之以方。否則,以藥治人,實以人試藥也。」從這段話中,足可以看出葉氏治學精神之一斑了。綜上所述,可以看出葉氏在接受了前人「火熱學說」和吳又可「瘟疫學說」的基礎上,從事溫熱病的研究,對溫熱理論的提高和發展,的確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。如明確指出傷寒與溫熱的感受不同,治法不同,闡發溫熱病的病機病理,運用衛氣營血作為辨證綱領,區別少陽三焦的異同之點等方面,無一不是他經久實踐的經驗結晶,給溫熱學說丰富了不少內容。後來。吳鞠通之所以能比較系統地寫成《溫病條辨》,應該說是葉氏為他打下了良好基礎。在發揮東垣脾胃學說方面,通過自己實踐,獲得了不少體會和心得,盡管在某些地方,強調過火一點,但對脾胃的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,確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獨到見解,不但給東垣《脾胃論》提供了補充材料,而且給後世治療脾胃病,開辟了更寬廣的道路。
|
|
|
|